3月20日,邁安德“糧油深加工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揭牌成立,這是繼上個月邁安德“實驗、概念驗證中心”和“生物制造技術與裝備聯合研究中心”后的第三大創新載體。
引人關注的是,邁安德“糧油深加工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生物制造技術與裝備聯合研究中心”分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征宇團隊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團隊領銜,兩個月內揚州這家民營企業連續成立了兩個院士創新中心,這不僅成為中國糧油加工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第一家,也標志著邁安德科研與產業創新邁入新的階段,為揚州食品機械糧油裝備從“單一技術突破奇點”轉化為“產業創新爆發起點”邁出了重要一步。
用高科技演繹糧油加工產業“新生記”
走近邁安德“實驗、概念驗證中心”大樓,一邊掛著“邁安德—江南大學生物制造技術與裝備聯合研究中心”招牌,另一邊邊掛的是“邁安德糧油深加工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牌子。在這5000平方米創新平臺上,三大中心共同探索行業前沿課題,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究與應用,支撐起邁安德強大的創新矩陣。
“協同創新中心將聚焦變性淀粉、淀粉糖及衍生物等核心領域,圍繞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三大方向持續發力。”如何讓新成立的糧油深加工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發揮科研引領作用,金征宇已開始謀篇布局。他向記者介紹,將與邁安德緊密協同,針對生產、檢測、銷售全鏈條中的技術瓶頸,提供精準解決方案。
淀粉,再普通不過的食品原料,在大眾眼里,幾元錢一斤就是淀粉的正常價值,一噸原料也不過幾千元。但在金征宇看來,淀粉的價值可不是由“平平無奇”四個字來定義的。創新開發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加工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賦予淀粉“新生”。
“淀粉可以替代塑料,做成包裝食品的環保材料;可以做成健康主食,讓糖尿病患者吃了不易升血糖;可以開發高價值的副產物,把一噸產品賣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金征宇眼中的淀粉,有著無限可能。
淀粉深加工裝備及解決方案,占邁安德集團總業務20%左右。邁安德集團淀粉發酵產品線總監周斌認為,金征宇創建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加工新技術,當開發出的新產品進入工業化生產,也將給邁安德淀粉深加工裝備賦予“新生”。
2月19日,由陳堅領銜的“生物制造技術與裝備聯合研究中心”掛牌后,雙方成立了20余人的聯合研發團隊,其中,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占了大半。中心將深度融合江南大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學術科研優勢與邁安德在裝備工程化方面的產業積淀,共同開展生物制造過程優化與控制、生物制造裝備的開發優化等方面的研究。
未來食品如何在不放入化學添加劑后實現更可持續的儲存、更營養美味、更安全?陳堅認為,合成生物學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我的研究中,我們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來優化食品生物制造工業菌種的選育過程,突破了高效選育與優化技術瓶頸,獲得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菌種。這些菌種在提升食品品質和產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未來食品,目前邁安德與陳堅團隊在AI輔助食品酶設計改造、功能基料高效生物合成等領域聯合項目技術研究和科研項目已開始申報。
用智能制造賦予“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在中心揭牌儀式上,金征宇說,“合成生物學、AI驅動的精準營養等尖端技術,已突破傳統農業與食品制造的物理局限,開啟從‘自然生長’到‘分子設計’的范式躍遷。”
“當科技發展深刻的改變著人們生活,改變著產業模式,邁安德人如何將挑戰化為機遇?”董事長徐斌向全公司發出提問。
俗話說,沒有“老的產業”,只有跟不上時代的技術和產品。但跟上時代發展的新技術、新產品從何而來?
邁安德總裁榮臻告訴記者,以前公司新產品研發都是以客戶需求為主導,一家一家上門去跑。“如今,隨著科技挖掘未來食品的無限可能性,讓我們意識到,邁安德開發的糧油加工設備新產品必須能夠在未來食品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企業創新的方向既要跟蹤市場,更要盯上院士的實驗室。讓專家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出,就能走向我們的生產線,這是我們今年來連接成立兩個院士工作站的初衷。”徐斌說。
面對未來食品科技創新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需求,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糧油深加工裝備與傳統意義上的有何重要區別?
“更加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只動數據、不碰生產線的情況下,能夠優化生產效率,還能夠實現多樣化產品的柔性生產。”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助理、金征宇院士團隊成員邱超說。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指導個性化產品的制定,探索各種實現未來新型功能性碳水化合物開發。
在邱超看來,邁安德院士工作站的成立正當其時,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是一場接力賽,緊跟科技前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將為邁安德制造提供更多高品質、高性能的產品,將創新概念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協同創新,是一場每個隊員都不可或缺的接力賽。未來食品的發展趨勢有著無限精彩,等待著揚州食品機械糧油裝備產業引爆全新的高科技價值鏈重估。